品牌农业时代,海南仍通过“中介”联系农民与经销商的运销模式渐显落伍——
陈明欢很忙,半个小时的采访,被电话中断了5次。“不得不接”,这位皮肤黝黑的海南农民称,自己吃的是“信息饭”。而业内称呼他为“中介”或者“代办”,主要工作是帮助岛外收购商寻找荔枝,每斤可获得0.2元左右的酬劳。
水果、瓜菜、畜牧业,像陈明欢这样的中介在海南农业中并不少见。经销商周新成说,中介的产生,源于解决海南产销信息不对称,需要他们在农民和收购商间沟通。
但是,打造品牌农业的海南,从餐桌到田头需要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,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活跃在海南成千上万的中介们,在信息传递、建设品牌农业方面显得“力不从心”。
传统运销模式式微
曾经专注于芒果种植的海南哲林果业公司,“大张旗鼓”介入销售,建立营销平台,在高速公路两旁竖起了“哲林树上熟芒果”的广告牌。另一方面,从事水果经销的千里山农业公司,则与种植户合作,建立生产基地,按照自己的标准生产。
“农业已经从大众产品时代向品牌时代转变。”海南哲林果业公司总经理陈哲说:“种植企业要做品牌,就需要充分了解市场,也要让市场了解我们。”
海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柯佑鹏认为,这两类企业分别将触角向两端延伸,都在说明着,品牌农业的打造,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,缺一不可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海南农产品“农民-中介(代办)-经销商-市场”的运销模式,逐渐式微。“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,农户与经销商难以有效合作,形成合力,共同开拓市场。”广西南宁市瓜菜经销商韦信明说,由于中介的利益并不和产销两端利润波动有直接关系,导致市场和种植信息传递也极为有限。
产业化程度低是病根
虽然海南传统运销模式渐显“不合时宜”,但是陈明欢觉得自己的“责任”并未终结。“果农太散,一车荔枝需要10多家农户来拼果,而这些农户自己不能联合起来,经销商一家一家和他们对接成本高,这就需要我来协调。”陈明欢说。
“其实,代办们承担了批发市场的功能。”一些经销商说,海南农户面临缺乏组织化、批发市场不完善、种植信息不透明等问题,也就是产业化程度低,经销商来到海南“两眼一抹黑”,只能寻找中介帮助。
文昌东路农场的荔枝已颇具规模,农户已意识到产业化程度低带来的弊端,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。“我们要做到统一规划、统一种苗、统一品牌、统一技术和统一销售。我们统计全场560多果农的种植面积、成熟时段、上市产量、采摘时间等信息,引导收购商收购;也尝试了拍卖,吸引了250多果农和10多家经销商参与。”东路农场场长符积前说,我们建立了荔枝集散中心(批发市场),配套冰场、冷库、包装等服务。
符积前说,好产品需要精耕细作,农户分散种植依然是主流。“但是,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平台,整合分散的农户,让农户组织化、果品标准化,同时规范批发市场秩序,让农户直接与经销商们进行有效沟通、合作。
海南需建立产业联盟
订单违约,在海南时常发生,价跌时客商违约,价涨时农户爽约。“种植户和经销商都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,从长远来看,一损俱损,合作才能共赢。”符积前说。
品牌农业需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,而此前种植户与经销商之间需要建立“诚信”。柯佑鹏说,海南农业可以建立产业联盟,从种植源头到销售终端要建立紧密的联系,共同打造品牌,实现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合理利润。
柯佑鹏说,经销企业要学会团结一批农户,做好品种、种植技术、农资、金融等服务,让农户尝到实惠,他们就会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来生产、采摘等,经销企业就能够把控好产品质量和品种,并且还能够将业务扩展到种苗、农资等。同时,农户也应该学会“傍大牌”,选择好的企业进行合作,成为牢固的产业体系中的一员,抵御市场风险。 |